新闻中心
红科普|为什么器官捐献者和受捐者不能见面?
发布时间:2023-05-08 11:10:02 来源: 发布者: 浏览137 次
“在茫茫人海中配型成功,为什么不让见面呢?”
医疗纪录片《人间世》曾讲述过器官捐献的故事。片中,捐献者和受捐者被规定不能见面,一些观众无法理解为什么。
医疗纪录片《人间世》,医生为器官捐献者鞠躬
器官捐献是一项挽救生命、传递大爱的高尚事业,但其中也牵涉到复杂的法律、道德及社会伦理问题。根据国际惯例及我国现行政策,在器官捐献流程中,有一项重要的“双盲原则”,即捐献者和接受者互不知晓信息,这正是为了规避相关问题的发生。
采用“双盲原则”,
首先,可以减轻受捐者精神压力。
英国戴安娜王妃遇车祸不幸身亡后,捐献出多个器官组织,为8名患者带去希望。但戴安娜王妃的器官捐给了谁,连手术医生都不知道,他们只了解“那天,我的一名移植患者与计算机分配系统里的器官数据相配成功,没人知道是谁捐献的”。受捐者也不会产生“我身上有王妃的器官”的负担。
苹果公司前CEO乔布斯曾接受过肝移植,捐献者的信息也是严格保密的,绝不会产生“小老百姓救活大人物”之类蜿蜒曲折的故事。
其次,是为了抑制人性之恶。
捐献器官和接受器官是一生中的重要节点。然而,接受者和双方家属在人生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,要防止在移植手术后因当事人思想情绪的变化而带来可能的风险,把好事做好,就要有约束人性之恶的制度设计。
几年前,新华社曾报道这样一个故事:因为捐献者个人信息事先泄露,但捐献者因某些原因不能实施捐献,与之配型成功的患者家属使用不当手段“逼捐”。事件引发质疑和争论,发人深省。
再次,有利于保护隐私,杜绝器官买卖行为。
如果供受双方隐私信息不加保密,可能会发生捐献者明里暗里向受捐者索要钱财。这已经背离了“捐献”的初衷,若长此发展下去,双方都会不胜其扰。
保密意识还有利于从源头上杜绝器官买卖,因为供方情况复杂,层次不一,这一规定尤显重要。
那么捐受双方是不是绝对不能见面呢?
不是的。
如果捐献者家属或接受者需要,并经对方同意,相关工作人员可在“捐”与“受”之间传递关怀。此外,因人体器官捐献宣传工作需要,并经人体器捐献管理机构征得捐受双方同意,可在特定的场合下互相见面,这有利于用正能量推动人体器官捐献事业发展进步。但不提倡捐双方建立直接的联系。
来源:深圳市红十字会,本文部分素材来自中国红十字报、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
